如何激发孩子的进步? ompany profile 您现在的所在的位置:首页>专业资讯>行为干预矫正>如何激发孩子的进步?
发布时间:2017-07-19
如何理解区别性强化?
1、概念:
区别性强化是一种ABA(应用行为分析)概念,是指对于给出的指令,根据个人反应所遵循的程度给予不同等级或强度的强化。区别性强化也是一种塑造技术,常常应用于新行为的建立,或者问题行为的替代过程,通过强化某部分行为和忽略某些行为来塑造反应。
2、举例
13个月大的孩子正在咿咿呀呀学说话,你会反反复复教他叫“妈妈”,他可能刚开始不会说,发出一些“momo”或者“啊啊”的模糊声音,你会给他微笑和眼神接触作为鼓励。但当有一天,宝宝清晰地发出了“妈妈”的声音,你会兴奋地跑过去拥抱他、亲吻他,跟他说“宝宝你真棒!”
你家孩子上小学的时候,早上经常不愿意起床,还经常在你喊他起床的时候发脾气,大声嚷嚷或者在床上翻滚,这时候你通常都会忽略他的这些行为。但是某一天,当你从厨房端出早餐的时候,你发现孩子已经自己穿戴整齐坐在桌子旁边了,你会很开心地赞扬孩子说:“今天很厉害哦~没有赖床。”
3、对孩子的意义
一些家长或治疗师,只要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,就会给予表扬,这是一种看起来非常单调、毫无生气的反应。她们会以一种无聊的声音发出“嗯,挺好的”来表达赞美,她们的面部表情没有变化。无论孩子是做了一个拼图,回答了一个问题,模仿了一个动作,还是成功地过渡、建立了自主行为,得到的都是同一个强化。从孩子的角度看,这不是强化,可能只是一件让人困惑的事情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要理解进步,强化必须有所不同。如果我给一个独立系鞋带的孩子提供的强化水平,跟他昨天只系了一半所得到的强化水平是一样的,那么孩子能意识到今天学到的是什么东西吗?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知道:更多的努力=更多的强化。区别性强化鼓励孩子努力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。使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的一个更好的方法是改变面部表情,提高你的声音,使用具体多样的赞美。你可能会一直使用一个口头上的赞扬,例如“很厉害”或者“很棒”,而没有意识到它已经从你嘴里说过很多次了。
也有很多家长或者治疗师,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能的终极目标上,以至于他们无法欣赏婴儿学会走路之前的匍匐和蹒跚。具体表现为:当他们觉得孩子进步的程度非常小的时候,他们会放弃强化,觉得出现的行为不值得。正确使用区别性强化的方法可以减少孩子逃避,激发孩子更多的努力,并能鼓励孩子进行基于努力的表现,即使任务的实际表现很差。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做一个项目,看到他正在竭尽全力,并且开始变得沮丧,我会鼓励说,比如“你有很努力哦!”我不赞扬这个孩子的表现,因为他还没有完成任务,我做的只是鼓励,所以他会继续尝试。如果经过一番努力,孩子独立完成了项目,我将会最大程度地称赞他并提供其他方面的强化,强化他独立完成项目的行为。
怎样实施区别性强化?
1、基本步骤:
第一步,明确你想要建立的目标行为的标准,并将这个行为划分等级或步骤;
第二步,根据孩子行为所达到的等级,给予相同程度的强化。其中,越接近目标行为得到的增强就越大,反之亦然。
2、举例
某一天,你跟孩子说,从今天开始他要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,摆放整齐,并辅助他完成一次收拾任务,告诉他玩具要怎么归类以及正确摆放的位置。
第二天,孩子似乎忘记了你昨天说的话,你给予了他口语提示:“你要自己收拾玩具哦。”他会不情愿、拖拖拉拉地把玩具都一股脑扔进了箱子里。你看了一眼,说:“嗯,有听话收拾了玩具。”
第三天,孩子玩完玩具之后,把玩具都放进了箱子里。你发现了今天孩子不需要提醒,自己都能自觉收拾玩具,为此你对他进行了表扬:“今天很棒哦,不用妈妈叫就把玩具收好了。”
第四天,孩子因为无聊或者心血来潮,他不仅把玩具都放进了箱子里,还归类、摆放得很整齐,你进来看到的时候非常惊喜,走到孩子面前,抱住他跟他挠痒痒,用稍高音调和喜悦的声音跟他说:“哇~你今天很棒哦,把玩具整理得这么整齐,是个大孩子了!”
孩子自觉收拾整齐玩具,才能得到最棒的结果。
以上就是一个区别性增强的实施事例,其中目标行为是收拾玩具。大家也许注意到,这个目标行为是有标准的,
①自觉而不需要提示;
②把玩具放进箱子里;
③将玩具进行归类及摆放。
所以孩子的行为每达到一个标准,就越接近目标行为,得到的增强就越大。在这个事例中,孩子得到的增强是妈妈的称赞。
3、区别强化中的增强等级
实物强化:
高——给孩子一整包喜欢的糖果
低——只给一小颗
玩耍时间:
高——看电视30分钟
低——看电视5分钟
休息:
高——每完成一轮任务就可以休息10分钟
低——要全部做完所有任务才可以休息5分钟
社会性称赞:
高——“哇塞!你超级棒的!”
低:“哦,你有做到这个。”
当然这只是一个示例,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物件或者活动可以作为增强,前提是家长或ABA治疗师要非常熟悉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喜好。另一方面就是等级划分,这里只给出了两个等级,但其实在这两个等级中还可以划分更多的等级,或者有更高或者更低的增强表达方式,这些都是非常灵活的,需要家长或治疗师自己掌握。
区别性强化的注意事项
1、举例:
例子一:孩子学会了新的技能,但是应用在了不妥当的情景当中。例如他在家刚刚学会了画画,但是出门之后在别人的墙上涂鸦,这种就属于过度行为,不应该予以强化。
例子二:一个孩子把一碗麦片打翻了,你让他把散落一地的麦片清理掉,他很认真地打扫干净了,这时候即使他有完美完成你的指令,你也不要给他过大的强化——“哇!你超级棒的!清理的这么干净,奖励你吃棒棒糖”之类的,因为他做这件事情的前因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情,如果他得到了过多的强化,那他下次是不是要故意打翻麦片再清理干净来得到你的强化?
例子三:一位治疗师在给孩子训练表达需求,让孩子想要某样东西时,可以跟老师说“要”而不是用手去抓。刚开始教学的时候会从提示下开始,孩子想抓东西的时候,老师把东西拿远,提示说“要”,孩子跟着说“要”,然后得到玩具和老师的口语增强:“好棒!有跟老师说要!”期间有一段上课时间都是用这种提示模式下的表达需求。后来孩子跟治疗师在玩积木,玩得很投入,他自己主动跟治疗师说“要”,治疗师也很自然地把积木给孩子“好,给你”。如果放在正常的日常交流中,这个环节没有任何错误,但是在ABA教学中,这就是一个教学失误,孩子已经从提示下表达需求过渡成为主动表达需求,在这里应该得到一个大的强化,让他知道自己主动说才是最正确的行为,提高他以后主动表达需求的几率和巩固目标行为。
团队教学或家长学校共同教学中可能还会存在这种问题——实施区别性强化的标准不一致,这也会造成孩子理解上的困惑,不利于目标行为的塑造。
这里要补充的是,当给予孩子增强物的时候,一定要及时,而不是等孩子做了正确的目标行为之后,家长或者治疗师没有及时给予强化,在此延宕期间,孩子还做出了其他的行为,那么在这之后给予的增强,强化的可能就不是目标行为了。
◆配图来自网络,与文字无关
分享到:
微信订阅号